Latest News, Media Exposure, 最新消息, 文章 | May 13th, 2014 |

房屋政策違經濟常識的教訓

韋志堅 選委,公共專業聯盟策略委員會委員

近日大家集中討論 2017 年特首的選舉方法,但回顧過往的選擇也同樣重要。我們在每次抉擇之後,應該總結經驗,供日後進行類似選擇時參考。這樣社會才會進步,避免再度犯錯。

筆者是選委,清楚記得在 2007 年特首選舉時,不少選委已關心樓市可能出現泡沫的問題。在競選答問會上,選委向曾蔭權提出有關問題,得到的答案是:「我(曾蔭權)的樓市政策是保持穩定的樓<價,樓市泡沫不會出現。1997 年前後,香港出現樓市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在中英雙方同意下,香港每年賣地數量有所限制,因而未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他認為賣地限制已經取消,故泡沫不會再出現。從事情的發展看來,他的分析並不正確。曾蔭權政府後知後覺,未能如部份選委般預見泡沫的來臨。2007 年特首選舉後,民主派選委組織了「公共專業聯盟」(公專聯)作為民主派其中一個知庫。公專聯於成立初期組成了五個專題研究小組,其中第 5 專題小組專門研究土地與經濟的問題。

該小組隨後經常在銅鑼灣一間名校的舊生會飯堂舉行會議,每次晚飯會議的參加者約有一圍枱。經<過多輪會議後,該小組在 2009 年 2 月發表了報告書,建議政府改變土地政策,包括:(一)定期推售土地,以減低出售土地後物業市場可能出現的壟斷情況;(二)主動以法律規範防止反競爭及壟斷的行為,俾能塑造一個供求雙方議價能力相若、競爭性高的物業市場;(三)降低門檻以增加土地及物業市場參與者的數目,以提高市場的競爭程度。〔見報告書第6.1段〕。其後,該小組組織了一連串的政策倡議活動,除遊說政府和發表文章外,更製作了動畫在網上播放,在報紙刊登廣告,舉辦研討會,探訪政黨、社團和中學等。(詳見網頁 http://www.procommons.org.hk/led 中文頁)

可是,曾蔭權當選後,繼續維持 2002 年「孫九招」的托樓市措施,及採用「勾地表」賣地方式,任由地產商主導土地供應。此外,特區政府又拖延不復建居屋。事實上,2002 年的「孫九招」托市行動,本身就是錯誤的政策,因為它破壞了聯繫滙率必需的內部調節機制。若要保持聯繫匯率的有效性,本港整體經濟必須依賴通脤和通縮進行調節。簡單來說,當外圍經濟蓬勃增長帶動本港出口和外來投資增加時,香港將賺取大量美元外匯,港幣供應相應增加,刺激商品服務需求增長,形成通貨膨脹,因而削弱本港的競爭力,導致經濟降溫。反之,當外圍經濟不景造成本港出口和外來投資減少時,貨幣供應增長減慢,較少貨幣追逐商品及服務,於是產生通縮,生產成本因而降低,有助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簡言之,在經濟不景時,香港經濟的各個範疇必須全面降價以重建競爭力,特別是一些在本地提供的服務,如銀行、旅遊、地產和貿易服務等。香港在一九九八至二○○四年經歷了漫長的通縮期。理論上,香港各個經濟環節都會因應市場供求<而向下調節價格,調整完成後得以重拾競爭力。問題是在既得利益的游說下,特區政府在 2002 年推出九項托樓市的措施,以致地產環節沒有完成通縮過程。當香港的零售市場、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大體上已因應通縮而調節,只有地產市場相對其他環節依然價格偏高。整體社會要用高於市場應有價格置業或租賃,提高了本港的營運成本。由於地產市場是香港的一個重要經濟環節,地產市場沒有完成價格調整,香港經濟也就沒有完成聯繫匯率制度下所需的內部調整。

另一後果是,當地產環節沒有像其他經濟環節般完成通縮,便會產生龐大的財富再分配效應,大量財富從其他環節轉移到地產環節,加劇了香港的貧富懸殊。其實,除泛民知庫努力游說曾蔭權政府及早改變土地房屋政策外,在重要諮詢機構內的學者,也有<建議曾蔭權復建居屋。可是,特區政府置諸不理,繼續推行錯誤政策,使土地房屋問題進一步惡化。

有關政策背離基本經濟常識,必須寫入香港史冊,以警醒未來的特首和「治港精英」。這個教訓顯示,我們需要一個真心關顧香港福祉、向港人負責,並有基本政治經濟常識的特首。當年如果泛民當選,將會及早改變土地房屋政策,相信可以避過「蔭權之禍」。

全文,請按下面pdf 圖示下載:

pdficon_larg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