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 July 16th, 2010 |

2010年 7月16日 刊 《明報》

民主黨上周公開了政改談判過程的 報告,增加透明度,促進理性討論,固然是一樁好事。對於關心民主發展的香港人來說,現在是放下情緒,冷靜判斷該黨路線對錯的重要時刻。市民判斷對錯,並非 着眼於個別政黨的得失興衰,而是為了決定下一步行動:如何讓民主在本土植根,如何讓香港在中國發展的大潮中擔當好獨特的歷史角色。

任何談判 的成敗, 關鍵在於知己知彼,既要明白雙方目標的差距,更要明白雙方利害之所在。

中央政府在政改談判中有兩個路人皆見的目標:第一是繼續保 持對香港政經決策的操控權;第二是避免特區政府陷入管治危機。

政治覺醒是談判最大籌碼

香港市民要求落實雙普選,中央認為這與 它要求全面操控的第一目標有矛盾,所以拋出2012 年政改方案,只是維持現狀的手段, 民主黨對此應瞭如指掌。因此,香港人爭取民主時必須讓中央明白,它的第一與第二目標,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央要保持全面操控權,就必然使特區政府陷入 管治危機;而管治危機的成因,正在於市民愈來愈高的政治醒覺,難以容忍政治特權繼續壟斷下去。明乎此,便知道民主黨在談判桌上的唯一籌碼,不是手握立法會 的9票,而是香港人的政治覺醒。

那麼,民主黨有沒有替香港人盡用籌碼,在民主路上踏出最大的一步?自去年底政改方案出台後,民意民情有重大 變化。判定特區政府是否陷入管治危機,可以細看以下3 個分別反映市民從「疑慮」、「厭惡」到「憤怒」的指標。

第一個「疑慮指數」,是市民 對中央政府處理香港事務是否滿意。不滿意的比例在97 年是41%,到了今年6 月初,比例急升至56%,為回歸以來之最,比起董建華下台前的53%還要高。第二個「厭惡指數」,支持廢除功能組別的市民從今年5 月的55%急升至6 月的66%,也是回歸後新高。第三個是「憤怒指數」,贊成使用激烈手段抗議政府方案的市民在今年6 月達到15%,包括了15 萬成年男性市民(註一)。

求 變呼聲創新高

這3 個指標全部在今年6 月上旬,即在5 區公投之後,飈升至最高點,六四21 周年晚會的人數亦同時創新高,這也是中央開始明白, 民主黨手上籌碼最強之時。偏偏在6 月13 日,何俊仁和劉慧卿主動宣布,原本堅持的3 個條件(包括中央保證落實真普選),可以退縮至一個(即區議會改良方案),民主黨便會投票支持政府。隨後在6 月17 日,余若薇在政改辯論中大勝曾蔭權,逾四成人表示更反對政改方案,民情進一步高漲。

翌日,中央明白大勢已去,指示曾蔭權在6 月19 日早上邀請何俊仁和張文光到禮賓府摸清虛實(註二)。

這是整個談判最關鍵的時刻,只要民主黨當時表明會多堅持4 天,23 日會不惜運用否決權反對政改方案,中央便要馬上思量屆時特區政府陷入管治危機的後果。中央明白, 這次衝激之大, 比起2003 年七一50 萬人上街,只會過之而無不及。因此,若果民主黨在19 日能夠代表市民表明心迹, 便足以將「政改之球」踢回中央,由中央提出解決管治危機的方案,再交給市民決定是否可以接受。

可惜,民主黨中委在19 日當晚就決定「收貨」, 連延遲表決這些「自我保護」的附帶條件也不堅持。單從談判策略來說,為什麼民主黨正當手上的籌碼節節上升之際,卻在談判底線上節節退讓,實在令人費解。我 們沒有理由懷疑民主黨人的誠信,因此最大的可能是談判時他們未能知己知彼,在關節眼上,高估了自己關起門的政治智慧,卻低估了香港人甘願為民主據理力爭的 決心。

民意民情主宰大局

寄望民主黨領導層不要為了維護自己「永遠正確」的尊嚴,而把議會和談判路線視為爭取民主的重心,否則 很可能削弱了眾多民主黨支持者理性抗爭的決心,恰好幫助中央在毫無代價的情况下實現它的雙目標:即壟斷政治特權而又不會造成管治危機。市民難免擔心,假如 一個民主派政黨平日聲嘶力竭地批評政府,但在當權者面對危機,到了非變革不可之際,卻甘願以小修小補的手段替它解圍,那麼這個政黨的路線又何異於維持現狀 的建制派?

當然,民主前路的最終取捨還是在於人民。選民的堅持和抉擇,遠比個別政黨的得失重要。今次政改風雲的最大啓示,就是香港的民意民 情,才是真正主宰大局的無形之手。中央政府的變調,無意中為每一個願意發聲的香港人,注入了爭取民主的強心針。

註一: 見香港浸會大學戴高禮教授「香港過渡期計劃」在2010 年6 月4 至14日期間進行的調查

http://www.hkbu.edu.hk /~hktp/註二:見民主黨發表與特區和中央政府對話日程表http://www.dphk.org/

黎廣德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