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anuary 7th, 2008 |

2008-01-07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上星期五,一班關心西九的人士又到了立法會「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小組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對相關議題,特別是西九管治和管理局的成立,作更詳細的討論。但西九涉及的議題眾多,當中與規劃、建築、藝術、創意、大都會等觀念相互連繫,但究竟有什麼重點,可將一切串連,令大家真正明白發展西九所為何事?
規劃、建築、藝術、創意、大都會等字眼所引申出的討論極為重要,但若缺乏背後那個隱沒了的點題字,則一切宏大觀念都失卻存在理由。
這個點題字,就是「人民╱人文」。
文化植根社區
政府提出的西九只是一堆死的硬體、設施,不可能自動令香港成為文化都會。以香港政府的一貫思維,西九其實只是供各路在港工作的跨境工作人士看表演的一個場地,與香港本地的文化發展並無關係。
到了現在要談二十一世紀願景、創意產業和知識社會,文化這可搓可揉的「軟」元素就由政府提了出來,當中對本土文化真實面貌的討論卻不足。要返本尋源,就要返回「人民」,在人民裏找尋痕、數據、理想、缺失和出路。這正是現在政府天天掛在口邊卻沒有放在眼內的口號式「以民為本」所缺乏的。這十年來香港遭遇到的困境,其實都在於政府不容許全民參與、討論;市民不能真正參與,文化都會的規劃自然與人民割裂而淪為又一個「董治式假大空」。最近中英劇團走入天水圍,讓當地學生直接參與,反映社區問題,成功與居民互動影響,是一個令人鼓舞的例子。
所以文化都會的發展,必須回歸社區文化網絡與人民的基礎文化培育之上。要讓生活文化得到補足,就要將「文化民主」導進社區。「文化民主」眼的是保護文化的多元性,讓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享有文化的承傳和滋潤,都可公平地取得所需。市民除可積極參與社區文化生活,更可建構其社區文化,參與影響其生活質素的政策制定。這在現在國際廣泛認同的社區民主發展大潮中正可起到促進的作用。最後達到的,就是人民的文化權利得到承認、發展,整體生活及精神質素得到提升;而提升後的人民,正是現代民主社會的最重要構成部分,亦是真正「人文」精神的持久孕育地!
勿變成另一旅發局
西九要成功,必須靠本地的文化力量。文化在人民之中孕育出成果,方可將血肉筋骨輸送給西九,讓西九發揮長遠對全港甚至國際上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看西九的管治,就發現西九的成敗關鍵在於我們的社區。不同的社群,包括年輕人、新移民、婦女、長者、兒童、少數族裔,以至不同職業人士,都在形塑香港的文化地貌。每一個社群都會形成其獨特的文化社區,在整個香港發揮影響力;沒有將這些個別文化帶到公共平台、培育和催化港人的分析力與批判精神,就不能令香港文化發光發熱。
西九管理局坐擁龐大公帑,因此一個有效帶動社區、有問責性、多元化與具有人民授權合法性的西九管理局,應由港人選舉產生,令各文化社區的聲音都有平等機會進入管理局,日後管理局才能反映港人需要,以全港市民福祉而非個別特權人士利益為依歸。政府委任的旅發局給港人上演的昂貴鬧劇,不正是活生生的一個反面教材嗎?
內行人專注內行事
至於專業人士如規劃界、文化藝術界、營運界的代表,當然同樣享有被平等選出的權利,若港人認為他們可以發揮功能的話自然會投他們一票,何用政府預先篩選?其實,政府應因應需要,成立各種專家工作小組和顧問團,讓相關的專業人士去提供意見及起專業分析與監察的功能,這樣做必然更有針對性亦更富彈性。這樣才是內行人做內行事。反面教材自然是立法會的功能組別,他們並沒有負起應有的專業監察責任,甚至連其所屬界別的從業員都認為他們沒有功能(見工程界選委早前做的調查),反而不時違反公眾利益、違反專業道德去做政府的Yes Man,令社會不斷內耗。
在現代社會,文化政策必須是有承擔的、共享的和前瞻性的,因此管治上與有效的開放民主體制掛是必然之路。屬於「人民」的「人文西九」,是香港能否進入二十一世紀、成為真正國際城市的關鍵一步。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