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December 6th, 2010 |

2010 年 12月2日 刊 《信報》專業眼

甄文星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在剛過去的星期六,公共專業聯盟與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計劃聯合舉辦了「醫改何去何從」研討會,探討特區政府建議的自願醫保計劃及未來醫療融資問題。與會代表包括公私營醫療系統代表、保險業界人士、政府官員、學者及其他持份者,但經過超過六個小時的互動討論後,或更準確的說是經過個多月的公眾諮詢後,筆者心中存疑的問題反而增加了!

袋袋平安本應受歡迎

特區政府建議的醫保計劃看似相當有吸引力,既是自願參與,又提供五百億元資助購買保險;有能力購買醫保的多是中產人士,對他們來說,這無疑是一項相當實惠的「派糖」措施。更重要的是,自願醫保矯正了現時醫保的兩大流弊,可以「終身受保」,及把「已有病症」也納入保障範圍;若無政府資助的話,這兩項保障可能須另加百分之四十的保費。誠如特區政府所說,自願醫保計劃等於向參與自願醫保人士派錢,不是「強醫金」,對追求更大安全保障的中年中產人士而言,本是難以抗拒的。

然而,自願醫保是重要的公共政策,背後更隱藏醫療融資及醫療改革議題,必須兼顧政策目標、持份者取態、政策的可持續性等問題。

公共政策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

從醫療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特區政府拿出五百億元資助市民購買保險,對整體市民的醫療保障有何益處?能否有效應對老齡化帶來的醫療需求壓力?醫療融資壓力能否紓緩,還是只是推遲了「爆煲」的時間?

從醫療保險的角度而言,現時醫療保險被濫用的情況能否有效遏止,糾正醫生或病人按保額多少而非實際醫療需要使用服務的流弊,避免保費不合理上升?現時團體提供的門診及住院保費相若,鼓勵購買門診保險的資源改買住院保險會否更合保險原則及為市民帶來更大保障呢?

更重要的是,自願醫保計劃的目標為何,持份者及市民是否認同?能為多少數人提供多一個選擇、節省多少公共醫療資源及縮短輪候時間多少,以至資源分配的公義問題,都需要詳細探討。百分之六十購買了私人醫保人士知悉患上重病時,會返回公共醫療系統求醫,原因是對公營醫院的一條龍式服務較有信心,那麼鼓勵市民購買醫保的作用為何?

行業持份者有保留

自願醫保計劃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是否有足夠數量的持份者參與。可是,私家醫生及私家醫院至今對擬議的套餐式收費方式仍有很大保留,問題在於醫院作為服務提供者,應否負上攤分風險的責任?私家醫院與醫生之間如何攤分風險?套餐式收費按入院斷症還是離院結案才定所收的是那個套餐的費用?私院是否有能力承受套餐式收費衍生的風險?套餐式收費既改變了私院的盈利方式,也削弱其自主經營權,這些持份者是否認同改革的目標?

私院會否把「醫保」病人視為「雞肋」,視為次等顧客呢?私院收費受套餐定價所限,會否將貨就價?鑒於近年市場上對私院服務需求甚殷,特區政府能否吸引足夠數量的私院參與呢?特區政府會否以公立醫院開設私家服務逼使私院就範?

保險業界最關注的是風險管理問題,讓年長及長期病患者都可以購買醫保,會大大增加了賠償的風險,這高危組群的風險如何分攤,怎樣維持可持續性,政府會否繼續注資?鼓勵個人儲蓄以支付年老時保費計劃的詳情如何?擬議醫保監管制系統有多嚴格?

以中道行醫

中醫講究固本培元,君臣相輔,治病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近年公營醫療系統的服務質素較「歲月神偷」年代改善了很多,費用低廉至住院每天一百元,而醫療質素比普通私家醫院有過之而無不及,市民普遍滿意,因此質疑為何要大肆興革呢?若把五百億元放回公立醫療系統,產生的效益會否更大?醫療資源長遠而言不敷應用的話,可否向有能力者收回較高比例的醫療成本,而無需對整體醫療系統動大手術呢?醫療保險的投保額近年迅速膨脹,為何要橫生枝節提供誘因大力鼓吹購買醫保呢?

持份者各持己見,是情理之內,但特區政府連基本事實及影響好壞至今還說不清楚,卻說不過。政府須如實交代政策意圖、政策工具,及分享所掌握的資料數據,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相信還有機會贏取持份者及市民的支持的。

標籤:,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