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uly 30th, 2008 |

2008-07-30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從「獅子山下」到「香港故事」,特區政府拋出一個接一個港人奮鬥故事,教人相信香港真是一個「機會之都」。當中叫人印象深刻的要算是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的經歷,幾十年前他的父親靠當賣雪糕的流動小販把子女養育成才,成為城中佳話。但是根據「公共專業聯盟」的最新研究【註】,近年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加上政治權力向少數利益階層傾斜,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大不如前,更出現中層萎縮的現象。
無論從客觀統計或主觀的市民自我評價,都可以印證特區成立以來中層階級萎縮的現象。政府統計處二○○七年初公布的數字顯示:貧困階層愈形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相對萎縮。月入少於一萬元住戶數目由一九九六的四十四萬戶增至二○○六年的六十二萬戶,由佔整體住戶的百分之二十四增至百分之二十八。月入一萬至四萬元的中等收入階層住戶,則由百分之六十一下跌至百分之五十五。
民主停滯政策傾斜
本港幾間大學合作進行的「香港的社會指標研究」顯示,在二○○六年,認為自己屬於中層階級的受訪者佔總受訪者的比例較一九九七年減少了百分之十點七,認為自己屬於下層階級的受訪者的比例卻增加了百分之十點三。
中層階級萎縮是過去十一年的長期趨勢,難以利用經濟周期的起落全部解釋,因此必須細看影響社會流動的結構性因素。中層階級萎縮是由於兩個因素交錯促成:中等收入階層向下流動大於向上流動;低收入階層向上流動緩慢,速度落後於整體增長的輻度。
由於特區成立以來民主政制的發展停滯不前,基層聲音長期積弱,難以扭轉公共政策的傾斜,低下階層向上社會流動的途徑一直受到窒礙。種種跡象顯示,副學士學生、低學歷青年人、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較難向上流動,原因包括:  ‧副學士學費負擔過高:兩年學費及生活費支出約十六萬元,畢業生月薪平均九千餘元,償還貸款相當吃力,中產家庭承擔有關支出也左支右絀;  ‧學校教育偏向「學術主導」,未能培養學術能力較差青年在體育藝術方面的潛能;  ‧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面對語言溝通障礙及適應困難,就業學業均受不良影響;  ‧中小企發展受政府「管理至上」思維所限制:公屋商場受大型店鋪主導、小販被片面取締等。
公平回報,才符合社會公義;社會流動,人民才有希望。中層階級萎縮,只會增加管治風險。要有效促進社會流動,特區政府須要在各方面的政策作出全面檢討,但以下兩項原則可作為基本方向:一、減輕個人及家庭教育負擔,俾能累積財富;二、提供有利中小企營商的環境,讓低學歷人士有機會創業致富。值得考慮的具體措施很多,可以先從教育政策、新來港人士政策和中小企政策三方面入手。
通脹重臨風險驟增
在教育政策方面,可以採取短期措施以舒緩副學士的經濟壓力,包括豁免利息,及向不獲發助學金副學士學生的家長提供子女專上教育免稅額;長遠而言則應檢討副學士教育資助政策。
為學術能力欠佳學生開拓一條就業途徑,中小學教育宜把「一人一體一藝」納入正規課程,培養學生的多元潛能,讓他們擔任演藝體育教練導師。為了減低少數族裔向上流動的障礙,教育局須為非華語學生制訂「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中文語文教育政策,為他們度身訂造一套中文課程,並輔以按學生中文能力「分班分級」的彈性編班制度,以照顧學生語文能力的差異。
在新來港人士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安排專責機構系統地跟進個別新來港人士抵港初期的適應情況,並為所有成年來港定居人士提供語言訓練及適應課程。
在中小企政策方面,為了讓低學歷低技術人士有機會營商致富,特區政府應糾正把「方便管理」放在第一位的管理主義。例如,房委會可調整公營屋商場租賃及店鋪組合的策略,提供較多面積較小的商鋪單位,及恢復設置濕貨食品街市。小販政策宜適度放寬,在新界地區增發小販牌照,在屋範圍內劃定小販認可區。訂立公平競爭法,以擴大中小企的生存空間,更是刻不容緩。
過去十一年本港經濟每年均錄得增長,其中七年更超過百分之五,遠高於國際上其他成熟的經濟體系,但低收入家庭總數卻激增了四成。曾特首卻對這個警號充耳不聞,反而陶醉於「民望如浮雲」的虛幻境界。在通脹大潮的衝擊之下,中層萎縮的社會風險已經迫在眉睫。
公共專業聯盟策略委員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