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une 19th, 2009 |

2009-06-19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七一」臨近,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五月二十六日再度出招「派糖」一百六十八億紓解民怨。對此社會輿論負面的多,而曾俊華被質疑時的回應「有冇啲好啲提議」更令各界嘩然。且不管這次「派糖」是經濟考量還是政治考量,社會上已出現關注政府財政紀律的呼聲。對於政府短視地所謂「撐飯碗」卻忽略中長遠政策效益的做法,我們不能苟同。
非驢非馬經濟政策
曾司長的「解困」措施主要是一次過的臨時措施,包括:  一、增聘臨時工加強防疫工作及增加「樓宇更新大行動」撥款;二、寬免商業登記費、延長及擴大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及增加「中小型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的撥款;三、增加個人入息稅及差餉寬免;以及四、減免公屋租金、增發綜援高齡津貼。
表面上看,這類紓怨、解困措施的確可短暫地惠及社會上不同階層,部分政黨雖然批評政府缺乏遠見,但難以想像任何政黨會對此投反對票。
事實上,自金融海嘯去年十月波及香港後,特區政府並沒有真正利用這百年一遇的危機去造就商機、提高香港的競爭力、使其發展成為亞洲首屆一指的宜居城市。「保就業、創就業」不應是只為減底失業率而開設大量臨時職位,否則便是本末倒置──創造就業不應凌駕善用公共財政資源,以及提高長遠競爭力的大原則。
曾司長提出第二點企業的措施,我基本上沒有異議。可惜這些措施是不是遲來了?要知道延長及擴大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在一般情況下,對政府的現金流量是沒有影響的,我不明白政府為何還要分階段進行,而不是於十月風暴捲至時已十足力度推出。
在稅務方面,曾司長提出以八千元為上限退還百分之一百上個課稅年度稅款。納稅人會在十月收到退款支票,預計會有一百四十萬納稅人受惠。政府大底在一九九七年、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襲港時曾以支票方式退稅。這退稅方式既不環保亦耗掉不少行政費用,政府當年被狠批後已省掉發放支票退稅,轉為以退稅款額來扣減下一年度的應繳入息稅。
退稅對經濟沒裨益
為何政府又重施故技?若說退稅能刺激消費,恐怕只是短暫的效應,企業亦不會因短期消費增加而貿然增聘人手。說到底,個人實際的消費額並不是單純基於消費者的可動用收入,亦是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以及個人邊際消費意願的互動關係。我看不出退稅對整體經濟有何裨益。
人才是競爭力之本,亦是香港的唯一天然資源,而教育則是人才培訓的重要產業。向中小學增撥資源提供職位,是政府短期內絕對可以落實執行的政策,而且成效可持續。不同學校的情況千差萬異,難以劃一方法解決,因此個別學校可因應本身的情況靈活利用該筆資金,如增聘教師或教學助理以協助推行融合教育,增聘文職人員分擔老師的行政及管理工作,增聘圖書館管理員以加強校內「從閱讀中學習」計劃等。
再者,香港市場本身商機處處,政府其實只要把一籃子政策(而非單一政策)配合市場需要,不須大灑公幣也能水到渠成。遠的不說,自二○○八╱○九年度起,政府免了所有非烈酒的課稅後,葡萄酒在香港的銷量的確增加了,但政府卻未能再推出配套政策,助香港取代倫敦成為全球葡萄酒貿易和集散中心,以吸引外來投資及創造就業機會。
管治能力須與時並進
據業界指出,葡萄酒交易集散的背後,需要有專業而技術先進的貯存及管理支援。而事實上,政府只須掃除不必要行政障礙,運用一點創意,加強與業界溝通,廣泛搜集相關的數據並發放予市場參考,便有機會玉成其事。例如加快審批將工廈改建為紅酒倉庫的申請,又或是鼓勵一些現有的合適地區如數碼港等進行設立葡萄酒貿易區的研究。
筆者亦曾經於本專欄提出多項並非一味靠「泵水」而能促進本地創意產業及電影工業發展的建議。這些都是中、長遠的策略建議而非頭痛醫頭、純為炒高一時就業率的虛招。
回歸十二年,政府大部分政策都在兜兜轉轉,沒有長遠目標,缺乏管理理念,遑論管治哲學。若特區政府的公共管治能力與胸襟未能與時並進,香港恐怕在未來十年內只會淪為亞洲的二線城市。
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
標籤:,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