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August 4th, 2011 |


吳永輝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上週,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指港府「成也英國、敗也英國」,提出沒有長遠規劃,不會作主人的直接批評;特首的回應,是以十大基建、粵港融合、優勢產業、最低工資等,作為長遠的規劃發展內容。在同一個週末,前高官羅范椒芬以「感覺近年這方面(長遠規劃)似是停頓了」來回應,公務員工會卻表示公務員會從事長、中、短期的規劃,問題是作為政策規劃最高負責人的曾蔭權問責團隊,拙於向社會推銷政策。

如果香港已經有了官員所言的長遠規劃,那為什麼京官還在指指點點呢? 這既反映了文化差異,而香港的官員事實上亦有不足。

規劃目標應為解決社會問題

筆者持有中國及香港兩地規劃師資格,冀在策略規劃角度提出一點意見,希望「曾家幫」(問責班子不是公務員亦非政黨,只好稱為曾家幫)成員知所反省。亦希望京官要了解香港政制的先天缺失和問題的本質,不要介入香港的自治範圍。

大陸重視「策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稱為「戰略規劃」。然而,有時各種的戰略規劃、戰略方案,會扭曲為地方政府的口號,甚至政績工程、貪污工程; 此已非本文討論範圍。

所謂「策略規劃」,應是科學化地深入研究重要的策略目標,和必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再規劃出有力的解決方案,有執行細節及檢討回路;主事者應有充份的權力,有全局的考慮,對負面影響有深入的評估,和有可行的替代策略和方案。甚至,為了達到策略目標,要有勇氣面對並處理一些負面的副作用。

以中國而言,為了達到提供就業、社會穩定的策略目標,便要維持經濟高增長,而因此帶來各種社會和環境的負面代價。而近年來,為了解決大城市過度發展、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便提出支援大西北等的戰略。大概王主任習慣了這些,因此有感而發; 此乃兩地官員的文化差距。

以下選用規劃實例,希望全球工資第二高的問責官員們反省。首先,大家可以比較兩份與香港有關的重要規劃文件: 國務院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下稱《珠三角2020》)和港府的《香港2030》。

 

城市規劃不能淪為地塊利用

《珠三角2020》是廣東省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戰略規劃文件,經過國務院批准,而投入經費、組織實施,以帶領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經濟規劃、產業發展和城市、交通等各個範疇的建設。在《珠三角2020》內,提出大力建設經濟,為省民規劃建設超個一百個各式各樣的產業中心、增長點、產業基地等。當然,我們可以批評珠江三角洲胡亂發展的問題,但看到這一百個增長中心,也不得不為香港被「邊緣化」擔心。

反觀《香港2030》,除了更藍的天、更好的環境、更少污染等之外,對於重中之重的幾個問題,包括產業競爭力、香港最嚴重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即新界和北區缺乏就業機會)、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均、地產霸權等問題都著墨不多,可避則避。不怕開罪政府內的專業朋友,我對這樣水平的策略規劃是失望的。

再看香港興建高鐵的討論,公共專業聯盟及本人在高鐵爭議之前,早已指出香港急須解決的問題是收入不平均、地區發展失衡、新界沒有工作機會等,而政府應該借高鐵的策略發展來協助解決,可行的辦法是總站設於錦上路。然而,由於發展局與運輸及房屋局互不從屬,「曾家幫」亦沒有全局戰略思維,因此弄出了一個似為了響應國內大貪官要求的香港高鐵來,激起極大民怨。

香港城市規劃由於市場主導、小政府思維和政府內官僚分治的格局,習慣把城市規劃視為狹義的地塊利用,而不重視區域和策略規劃問題。如可借王光亞言論引起的爭議和未來的特首選舉而改善弊病,則不失為一件好事。

 

標籤:,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