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August 20th, 2009 |

2009年8月20 日 刊《信報》專業眼
特區政府為表現管治威信,火速推行「自願校本驗毒計劃」。結果卻是社會強烈反彈,反對當局利用道德議題,推行損害公民權利的「家長式」政策。
青少年吸毒問題嚴重,民間自然要求政府有行動,在「保護兒童」前提下,成年人由大人物如特首至教育局局長、保安局局長甚至律政司司長先發制人,再由 校長、家長以至媒體發聲支持,青少年突然成為不用諮詢的真正「弱勢社群」,部份公民權利被取締。幸好有私隱專員吳斌出來質疑計劃的合法性,但政府卻無對法 律觀點具體回應。
標籤效應 培訓順民
教育局局長高調說學生可以拒絕交出尿液樣本,卻低調發佈學生拒絕後將被繼續「跟進」的做法,包括把其資料交給警方處理。大人物、校長堅稱計劃不會帶來標籤 效應,但事實上無論是家長不簽回條讓子女參加、學生拒驗,在任何一個環節不肯乖乖就範,也必然被標籤為「疑似吸毒犯」,驗前驗後承受重大壓力,年紀小小的 學生無奈接受之餘,有何長期心理影響無法評估。對政府而言,卻正是個培訓順民好機會。
從實制運作看,練乙錚早前在《信報》指出,西方的研究和學術界普遍認為校本驗毒實效並不顯著,政府禁毒資源花在其他工作上,收益可能更大。驗毒表面 上有阻嚇力,但「密集的隨機校本驗毒行動,對學生當中的服食毒品行為,完全沒有抑制作用。」相反,在心理影響方面,有些驗出吸毒的學生和另一些成功矇混過 關的,反而成為同伴偶像,影響更壞。這些分析,政府有否重視?
炮製不懂獨立思考的一代
就算是驗毒本身的科學性,也站不住腳,當局也承認誤測可高達十分之一; 仍然硬推,居心在何? 這反映特區政府的管治思維以爭取短期政治本錢為上,對學術及深入政策研究無興趣,連諮詢工作也傾向利用民粹達到預設立場;但這般玩弄政策和諮詢,遲早露出 馬腳,政策也註定失敗,結果得不償失。
公共專業聯盟成員、教育界人士韓連山在〈你們憑什麼要抓我去驗尿?〉一文指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本已缺乏訓練獨立、逆向思維,年青人多盲目信奉權威, 不作批判思考,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價值觀了解不足。筆者要補充,反對「自願校本驗毒計劃」並非不緊張青年吸毒濫藥,而是希望社會真正能以開放、科學化方法 决定怎樣做,莫草率地以錯誤方法誤了下一代。
天主教教區質疑,為甚麼只大搞校園驗毒,破壞師生互信? 要家長簽回條,其實也影響家庭關係; 社工、學生也對計劃成效有懷疑,特首憑甚麼理據一定要立刻做,憑甚麼知道一定做得對? 保護大多數沒有吸毒的年青人的健康發展,比任何政治騷重要。
事事干預 源於無知與恐懼
英國社會學教授和著名作家富里迪(Frank Furedi) 去年出版的兩本著作,也很值得參考:在《多疑過憂的家長》(Paranoid Parenting) 中,富里迪指家長事事過分緊張和保護,其實傷害了兒童和家庭關係,每天家長接收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面對各種威脅的資訊,已經不懂如何教育出有自信和有想像 力的下一代,甚至感到愈來愈難於力排眾議,結果順應潮流地支持對下一代寧緊莫鬆。富里迪在《有牌擁抱》(Licensed to Hug) 則指出過多以保護兒童為名的標準和措施,已令兩代關係惡化,在家庭和社會中猜疑和恐懼的氣氛其實令兒童面對更大的危機。富里迪建議停止管制,讓兒童發展得 更自立。
香港甚至全世界對「保護兒童」的迷思,除了驗毒之外,由「淫管條例」諮詢至「援交」和「網上賣淫」的討論,都反映現代成年人在資訊世代中的恐懼,再 遇上令他們自感落後於子女、難於招駕的互聯網,更令他們失去理智。於是,便出現了如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石丹理這種人,信口開河,一時提議「不要安裝寬 頻,56K已足夠」,一時建議限制青少年進入網吧、北上大陸要得到家長同意。自以為是地在沒有事實和實證基礎下提出管制別人,是最容易的,但也是最不負責 任、最傷害所有人的基本權利、最不公平的。
筆者希望,從今至「自願校本驗毒計劃」實行尚有數月,學校應要三思,也要重新諮詢家長和學生,中立和多角度向他們分析,協助家長各自決定是否讓子女 參與,學生也應考慮應否要求父母不簽回條參與,或自己選擇以公民抗命回應,拒絕交出樣本,甚至組織互助杯葛。這是學生和家長應得的支援,如果政府和學校拒 絕提供,公民社會義不容辭。
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 莫乃光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