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文章 | November 17th, 2009 |

2009年11月17 日 刊《信報》專業眼
金管局新總裁已上任一段時間了。身為銀行界人士,筆者仍要祝賀新總裁工作順利。這樣的祝賀機會十多年才有一次,即使遲了也不能錯過。
要 工作順利,即要做好應做之事。金管局的職能及權力分布在各項法律條文中,如外滙基金條例及銀行條例等。財政司司長更委託金管局確保聯繫滙率的正常運作及整 個金融體系的穩定。眾所周知,香港在聯繫滙率制度下,不能以港幣滙率的上落來調節外圍經濟帶來的波動。經濟不景時,港幣滙率不會因應外圍情況貶值以提高本 土服務業的競爭力,而香港經濟的情況又不一定和美國相若,故我們需要其他的調節方法。
調節機制 金管局有責
採 用聯繫滙率的市場經濟體系其實是有其他調節方法的。正如滙價貶值一樣,我們需要整個經濟貶值以調節﹕經濟好景時,香港多賺了美元或吸引更多美元來港;進來 的美元通過聯繫滙率換成港幣,因此港幣的供應便會增加,刺激生產;生產追不上,便會產生通脹;物價高了便會削弱香港服務業的競爭力,並減少經濟活動,冷卻 經濟。在經濟不景時,我們賺的美元減少,港元的貨幣供應亦會減少,令價格下降,香港更具競爭力,因而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復蘇經濟。
整個經濟的通縮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在經濟好景時,我們必須防止過度的資產價格膨脹。我們應該謹記美國房地產下滑而引發金融海嘯的教訓。
金管局有確保聯繫滙率制度健全的責任。而聯繫滙率的調節與整個經濟的調節能力有關。如果政府的某些經濟政策會影響上述調節能力,金管局總裁有責任向政府指出問題。須知有關的政策官員,可不一定有金融經濟的訓練。
例如在二○○二年,政府用九招托地產市場,金管局總裁便應向有關官員指出,整個經濟的通縮(包括地產市場)是必須的調節過程。托地產市場,只會減弱調節效果,使香港日後不能自我復蘇,因為資產價值必須回到真實的市場價值才會產生購買活動,啟動經濟的連鎖效應,回復活力。
由 於市場調節需時,故市場價格可能會跌至較低的水平,以產生大減價的現象,以吸引買家。政府這時也可以通過財政政策刺激消費,但不應以托市干預通縮調節。托 市也會產生巨大的財富再分配現象,財富價值由完成通縮的環節轉移到沒有完成通縮的地產環節,加劇貧富懸殊—香港已「榮升」為全球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方。
當 年托市的後遺症,現在不斷出現。領匯現在瘋狂加租的問題,就是當年托市後房委會資金短缺,需要變賣資產籌款的後果。另外,政府托地產市場時行動神勇,但要 為基層市民制定最低工資時便變得拉牛上樹。筆者認為政府當年托市是加劇香港近年貧富懸殊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政府坐擁豐厚盈餘,卻不肯為自已錯誤的政策補 救,以經常收入無增加作推搪,不願為弱勢社群提供協助。托市後,買樓的中產階級要負擔更昂貴的供樓費用,仿如加了一項「間接地稅」,一出生便為樓宇按揭一 世為奴為馬。
所以,中產和基層市民同樣受政府錯誤政策之苦。有人會說,托市是免使更多中產變為負資產。但其實絕大部分擁有樓宇的中產都是自住,樓宇升值亦不能賣樓「套現」。結果,真正得益的是地產商與炒家。
停止賣地違反市價標示
目 前政府不定期賣地,而只用「勾地」的方式拍賣土地。這政策做成只有在好景時有土地買賣的情況,不符合聯繫滙率需要用整體經濟調節的原則。用整個經濟調節, 就是要對整個經濟作市價標示(Mark-to-market),讓所有的資產、負債、服務及貨品都以當時的經濟情況定價,反映真實價值。如此便會產生購買 活動,啟動連鎖效應,使經濟復蘇。
土地物業市場是香港經濟的命脈,要將整個經濟作市價標示,必須包括這市場。香港政府作為土地的獨家供應者,有責任將土地作市價標示。這樣做也可帶動物業市場作市價標示,以協助整個經濟進行調節,回復競爭力。
就如金管局有責任提醒銀行將資產以市價標示一樣,金管局總裁亦有責任提醒政府根據聯繫滙率的需要,將香港的土地和物業以市價標示,有責任向政府指出,土地物業資產的過度膨脹,最終會使聯擊滙率不保,影響社會穩定。
(特製動畫見﹕www.procommons.org.hk/?page_id=20〈=zh)
公共專業聯盟
土地及多元經濟組召集人
www.procommons.org.hk
標籤:,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