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March 3rd, 2009 |

2009-03-03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酒不醉人人自醉」。財政司司長在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強調,葡萄酒貿易作為本港的經濟新領域,在去年有長足發展,並歸功於減免葡萄酒稅。司長似乎忘記了一度被神話化的十大基建仍未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而期許甚高的伊斯蘭金融也只聞樓梯響。對於司長的經濟策略能否帶動本港經濟持續發展,公共專業聯盟有所保留。我們在預算案發表之後,已對就業及資訊科技範疇作出了回應,現再從本港營商環境的關鍵因素-土地政策的角度作出評論。
土地政策損營商環境
去年勾地次數寥寥可數,司長仍認為目前以「勾地表」為主導的賣地機制是行之有效的,「更能反映經濟狀況」。客觀的事實則是目前的土地使用和政策,直接削弱本港的競爭力,也窒礙了本港把握新的經濟機遇。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在二○○八年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在五十五個參與調查的經濟體系中,香港的競爭力排名高據全球第三,但住宅租金是第二高的,辦公室租金則排十一位。
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唯一的地主,壟斷了土地資源;土地收入是政府現金收入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買樓或租樓時市民間接支付的地價,實際上是「間接地稅」。
土地市場的壟斷性質伸延至物業市場,致使本港住宅物業市場不是一個供求雙方議價能力相若及競爭性高的市場,進一步提高了這項「間接地稅」。
「間接地稅」推高工資成本以至整體營運成本,打擊各行各業。若要正本清源,特區政府必須調整土地政策,具體措施包括(一)定期推售土地,以減低出售土地後物業市場中可能出現的壟斷情況;(二)主動以法律規範防止反競爭及壟斷的行為,造就一個供求雙方議價能力相若、競爭性高的物業市場;(三)降低門檻以增加土地及物業市場參與者的數目,以提高市場的競爭程度。
「補地價」延續壟斷
預算案提到特區政府會「根據市場不斷改變的情況,更新地價評估」,再一次顯示政府沒有正視「補地價」的做法未能直接反映市場價格,以及變相鞏固了物業市場壟斷性的問題。既然修訂土地用途的客觀效果等同增加土地的供應量,便應該把該幅土地重新拍賣,讓各行各業均有機會公平競爭這屬於全社會的珍貴資源,而同樣重要的是,公開拍賣可以利用市場機制有效反映該幅土地投入市場後,土地供應增加帶來的地價變化。
財政司司長表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是「反經濟周期」的,但「勾地表」內酒店用地無人勾出,特區政府的反應基本上是「舉手投降」。
其實,特區政府的對策應是引入「新的」酒店經營者。舉例來說,目前部分酒店是由非政府組織經營的,他們的經營模式及客源有助擴闊本港酒店業的多元性。特區政府也可以增添一所大學教學酒店,甚至讓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開辦教學酒店。問題的關鍵是,本港教育及學校制度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政府對經濟的預測及人力資源的估計,完全忽視本港酒店業人才北上內地及西赴澳門工作的現象。
更重要的是,政府似乎忽略了《珠江三角洲改革及發展規劃綱要》引入本港服務業的策略性發展。基於此,本港的人力培訓策略須要從更宏觀的地區角度出發,不能因害怕畢業生失業而忽視擴闊本港人才優勢的重要性。
要真正做到「反經濟周期」,特區政府便要促使政府以外的各個範疇,在經濟低潮時期繼續投資,特別是為日後經濟復甦早作準備。二○○六及二○○七年本港經濟再度起飛,但物業價格及租金漲幅更大,蠶食了相當一部分的經濟繁榮成果,甚至有不少企業承受不了租金加幅而倒閉。殷鑒不遠,特區政府必須正視土地政策持續削弱經營環境的問題,才能撥亂反正,才能有效「反經濟周期」。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