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December 9th, 2010 |

2010 年 12月8日 刊 《信報》專業眼

郭榮鏗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未來數年香港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是甚麼﹖主流意見都認為是社會的不公,特別是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正在分化社群、危害政局穩定,長此以往恐怕會破壞整個社會秩序。

環顧全球,貧富懸殊無論於發達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棘手問題,歐美等國亦受困擾。當屬於保守黨的倫敦巿長Boris Johnson亦警告,房屋津貼改革勢將令倫敦變得「窮人勿近」,我們就知道,打擊貧富懸殊已不再是左派的專利。赫頓的新書Them and Us亦指出,政府在制定金融、經濟等政策時忽視「公平」原則,以至埋下金融危機的禍根。隨著高盛等投資銀行的花紅回歸海嘯前的水平,有關的爭論肯定會更白熱化。

低層收入六年無增長

誠然,巨額收入是獎勵管理層的最佳辦法。但即使是銀行界泰斗J P Morgan,也曾規定旗下行政總裁的薪金不可超過最基層員工的二十倍。然而時至今日,英國的薪酬差距已達81倍,美國的更已達300倍!香港呢? 在2009年,最高收入的一成家庭,收入增長達一成,月入中位數為75,000港元;而最低收入的一成家庭,過去連續六年收入無增長,2009年月入中位數僅3,000港元,顯示最富有的一成家庭的收入,是最貧窮一成家庭的25倍。

沒多少人想過的是,貧富縣殊,不但令窮人受苦,同時也為整體社會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因為,當金融業蓬勃得單靠資產轉移就可以賺取暴利,大眾自然培養出「搵快錢」的心態,創新與增值再不受重視,長遠而言將社會輸得更徹底。

美國前勞工部部長萊奇,極之懂得技能增值的重要性。他的論點十分簡單:全球化下,資金流動快,人力卻不盡然。投資取決於本地人才的技能與特質,而技能的定義,其實很闊。看國家的科學水平,不是以多少個物理學博士來衡量,重點是學術與產品研發的關係;高科技工業的成功,不單取決於少數頂尖科學家,整體教學質素同樣重要。

香港技術層面之弱,已被反覆討論幾十年。就連新一代的人際溝通、獨立思考,亦常被其他國家比下去。要扭轉劣勢,出路大概只有普及教育。「普及」所指的,不只是學位,還應包括質素。但我們的政府,有否為更平等的教育質素,負上更多責任?

普及優質教育乃唯一出路

香港現今社會有太多精英小圈子,教育質素也因為經濟能力而變得參差。我們習慣相信人窮志不窮; 但是,香港仍是一個論功行賞的社會嗎? 有才華、肯努力,是不是就一定會有出頭天? 整體氛圍,是對基層予以鼓勵,抑或加以排斥? 在六、七十年代,窮孩子尚可憑著一己努力,擠身精英學校; 但今時今日,各式各樣封閉的精英教育,只有非富則貴的下一代才可攀附,沒有特權和財力的窮人,連在同一點上起跑的資格都沒有。

因為機會與資源的不均等,年輕人對前途的期望持續低落,不思進取也就不足為奇。貧窮兒童相對富有兒童的社會流動性不斷下降,不少年輕人壓根兒不相信自己會成功,繼而自我放棄,這是社會衰敗的徵兆。

其實貧富懸殊所害的,還有中產。他們高不成、低不就,沒有政府多大的幫助,也再不能享受父母輩那種機會與發展。面對貧富懸殊,我們要拯救窮人,但中產又必然對偏幫窮人的政策不滿。英國聯合政府最近連串改革,如取消兒童津貼等,對中產構成深遠影響,在推行時勢必遇到阻力。這對香港實在是很好的提醒。

再者,貧富縣殊更會為民主制度帶來衝擊。前英國保守黨內閣成員Michael Portillo曾經形容民主為「未經驗證的實驗」,未必能經得起社會不公所帶來的災難性考驗。因為社會分化而令整個管治制度受質疑,甚至出現不理性的民粹主義,這個代價,我們又能承擔嗎?

要提高社會流動性,唯一出路,是改革教育制度。由原本培養小眾精英,轉化為給所有人提供機會,並盡力把參差的質素提昇。這包括在所有社區興辦更好的學校、進一步提升職訓、擴大高等教育,以及完善終身學習的制度等。每個人一生中應有多個完善自我的機會,普及教育,說的是機會,也是質素,而且還包括不同的層面和類型。一個公平的教育制度,應該令擁有不同才華的人都能完善地發揮自我,繼而貢獻社會。其實我們都知道長久以來的問題在哪兒,但為甚麼仍得不到改善? 恐怕就是政府對教育缺乏承擔與魄力之故。

標籤:,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