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 February 2nd, 2009 |

2009-02-02刊載於《信報》副刊
在金融海嘯下,特區政府財政收入出乎意料地跑贏大市,更加超過市場預期,本財政年度首九個月財政盈餘為309億元,至去年12月底,政府財政儲備為5238億元。忽然之間,部分政黨要求政府以盈餘「派糖」之聲又起。筆者一向不贊同過分倚賴一次過式措施刺激市道,例如派發消費券這些建議,花費大而長遠經濟利益和效果不大;不過,若說要創造就業,在政府缺乏長遠經濟規劃之下,又談何容易?若然在短時期「谷」高就業率,但無助長遠經濟發展和人力轉型,只會再令市民失望。

申請機制繁複
政府最近宣布,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資助計劃將擴大實習員計劃至私人公司,預留約9000萬元,聘請約六百名實習研究員,為本地畢業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已得到或將成功申請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進行研發項目的機構,包括本地的大學、研發中心及私人公司,可利用了這新津貼增加聘請最多兩名實習研究員,進行研發工作,持有學士學位的實習研究員可獲提供每月1萬元,持有碩士或更高學歷的,津貼額增至每月1.2萬元,實習期最長二十四個月。
不過,相關機構包括私人公司要得到實習研究員津貼,須先把研發項目向創新科技署申請,如「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和給小型企業的「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企業利用這津貼用作非研發人員身上,但不好處是企業申請這些計劃需時很長,對什麼算是研發也限制甚嚴,現時的申請機制上有否改善加速處理?筆者上周接觸了多家中小企業,諮詢他們對計劃的看法,大多數發現要先加入「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才可申請後,都表示吸引力大減,因為類似計劃有「申請成本」,而以往曾經申請過的人更有「不快經驗」。
很明顯的是類似的新措施,目的是力保較低的失業率,各部門都要「交數」,尤其是特首也親表關注即將離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但草草增加短期就業,對長遠行業發展有沒有幫助呢?此外,政府可曾考慮此舉對就業市場供求和價格有什麼影響?筆者接觸過的業界人士表示,他們擔心會否有僱主先減人,後利用這些津貼以低價再聘用,這樣得到政府的「宴客」,對畢業生而言,可能拉低了薪酬,對他們不公平。上月在這津貼計劃未宣布前,筆者在業界朋友的聚會中,聽見有人建議延伸類似「展翅計劃」至大學畢業生,但大家對這干預帶來的影響意見不一,特別關注的是會否對大學畢業生「好心做壞事」。筆者亦發現大學生和初入行年青人當中,對計劃定下的較低薪津不滿。
與其只顧短期「做好這條數」,延續香港政府和香港人短視惡習,特首何不以長遠眼光,利用這時機為香港長遠政策投資,帶領香港走新的路向?所以,筆者在去年底已具體提出投資「香港十大資訊基建」建議,希望平衡長、短期需要,一方面就政府已定政策及資訊科技項目,排除行政或其他障礙,加快上馬、增加力度,另一方面為香港未來作中長期投資,例如利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近距離無線通訊(NFC)等技術,把香港打造成應用技術的卓越中心。這些「香港十大資訊基建」建議,已經得到多個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組織支持。
投資教育更實惠
建議中另一個項目,也希望一方面創造即時(但非臨時)就業職位,同時以長期投資香港為目的,向學校提供資源聘請資訊科技助理員。投資在下一代一點也不是浪費,只要在每一家中小學開設一個資訊科技老師很希望見到的職位,就等於創造一千多個就業機會。與筆者一起就建議作深入政策研究的公共專業聯盟,在十八區抽樣調查中、小學以學校發展基金用作支付資訊科技人員的薪酬的情況,發現目前的中學多數需要從學校發展基金中撥出部分資金,以增聘資訊科技人員,由此可見,大部分中學對「資訊科技綜合津貼」(CITG)有不敷應用之感。
除了中學,部分小學也有相同情況,隨資訊科技在小學教育愈來愈重要,有關開支將相應增加。故此,筆者與公共專業聯盟建議在保留現有「資訊科技綜合津貼」水平的前提下,為每間中、小學額外提供最少一個資訊科技技術員的人手編制,在創造就業之餘,相信有助提高學校教育的質素。

加快基建創就業
筆者舉出這個例子是希望大家可以拿出來,與政府建議津貼聘用實習研究員作比較。政府有意協助企業進行研發是好事,但機制繁複,在現行機制下成功被納入為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研發項目的數目未必很多,恐怕連開設職位給畢業生的目標也未必能達到,反而令這些職位的工資定出較低的指標;雖然建議方向正確,可惜機制和細節仍大有改善空間,因此「遠水」未必可以救到「近火」。
相反地,在現行政策範圍內加快、加大資訊科技基建,既簡單又直接,也不涉如定出較低薪津條件的干預市場行為,在創造就業成效應更大及快而準,更重要的是,改善公共服務和教育符合公眾利益,更易得到業界;以至廣泛社會支持。我們業界現正積極向財政司司長反映這些建議。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