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anuary 29th, 2008 |

2008-01-29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參加是次港區全國人大選舉,明知沒有勝算,總算是一次經歷。  是次選舉,公共專業聯盟舉辦了一場候選人公開論壇,並作電視直播,是香港有史以來、亦是全國第一次直播的人大選舉論壇,是在中國選舉中樹立「正常化」的選舉文化之里程碑。這個論壇公平地邀請了所有不同政見的候選人參與,由去年初的特首選舉,以至今次人大選舉,民主派努力促使候選人面對公眾,這個互動過程,教候選人明白不單只要向小圈子選民負責,自己的言行都讓全香港市民看在眼內;公眾也在這個過程中,加強認識和監督人大代表。
破天荒電視直播論壇
今屆當選名單有兩個現象,一是增添了專業和年輕的成員,二是五十位候選人的政綱有幾個共通點:關注國家日益惡化的貧富懸殊情況、國家應朝向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公民社會邁進、推動公平公義與誠信等核心價值、人大代表的工作提高透明度和民主化、協助在內地遇事而求助無門的香港人。
作為可能是國家第一位失明人參選人大,我也感謝人大選舉辦公室工作人員的開放態度,容許我帶助理到會場協助投票。
兩星期的體驗,感受最大的是選舉制度及文化應盡快達致公平公開這些普世認同的標準。最基本是誰有資格投票,這直接影響當選者的代表性。選舉中,有權投票的不是全港三百萬登記選民,卻只是一千二百多名選舉委員會成員,組成方式欠缺理據,偏離香港人認同的選舉公平性,還有操控結果之嫌。
選舉規定選民投全票,即每票一定要挑選三十六位候選人,不足數即屬廢票。全票制迫使不少選民放棄投票,另一些選民投票時,為了湊足數目,除了投票給自己支持的人外,同時投票給「反正必勝,多一票無妨」以及「反正必輸,多一票亦無妨」的候選人。實際效果是選票分布懸殊,三十六名當選者和四名候補者各得七百票或以上,十名落選者包括筆者在內各得三百票以下,無人拿三百至七百票。這是一個扭曲選民意願的投票方式,製造不公平。最終雖然當選名單增添了專業和年輕成員,也有傳媒說「趕走了一些港人不喜歡的人」,但也不能掩蓋選舉方式的不公平性質。
港區人大應向普選邁進
今次的選舉規則,是去年更改的,過程也欠缺透明度,包括:一、新增逾三百名舊選委作選民;二、要取得五成選票才能當選(以往為簡單多數);三、投全票。這些隨意增減的規則是由人大常委會制訂的。人大常委會失去了一次寶貴的機會,沒有制訂更公平開放的規則以向國人昭明它邁向民主的決心。
親疏有別的選舉文化,亦非香港人所能接受。有候選人說出席了十七個選舉論壇,可是,這些場合絕大多數是閉門進行,而且只有部分候選人獲邀出席。只有社會福利界和公共專業聯盟共兩場論壇,邀請了所有候選人。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秘書長盛華仁對是次選舉的評語是「充分發揚民主,是一次公開、公平、公正的選舉,相信這次選舉必定會贏得香港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肯定」。不過筆者認為要達到這標準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現行的選舉方式和文化,包括只有一千多人有權投票、扭曲選民意願的全票制、選舉論壇排斥部分候選人、不須申報選舉開支等等,與香港人秉持的民主、公開、公平的標準和價值觀有莫大的距離,若不改革,很難「贏得香港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肯定」。
在內地,各級人大代表主要是間接選舉產生,最少在最基層的鄉鎮人大可以直接選舉。政制民主化,是國家要邁向富強的必然之路。要公平、公開,還得要有全面直選。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