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November 6th, 2007 |

2007-11-06刊載於《信報》專業眼
天水圍倫常慘案發生逾兩周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終於走進這個社區與居民會面。我們看不到局長帶去什麼實質解決危機的措施,卻聽到基層表示因無力負擔每天四十多元的巴士車費而失業、學生批評社區設施不足以致「球場人龍長過街市」、中產居民質問為何區內一間英中都沒有,眾口一辭指政府的所謂幫助有如「灑碎銀」侮辱居民。
發送邊疆現代版
很多街坊都看到了問題的源頭─胡亂規劃:一、該區二十八萬人口中,有八成為公屋居民;政府把眾多綜援戶、新移民都「發送邊疆」一般的調到天水圍,令不同問題的家庭集中在一起,加重社區負擔。二、政府未有按地區發展需要變通政策,令社區設施嚴重不足,例如天水圍至今仍然沒有家庭服務中心。三、天水圍南北區為公路割裂,僅有的社區設施卻集中在主要為私人屋苑的南區,而非較貧窮較需要這些服務的北區,令區內家庭及青少年問題更趨嚴重。四、政府的新界規劃資料顯示,早在八十年代,政府曾經把天水圍規劃為自給自足的社區;但隨政府決定採用以維多利亞港為經濟核心的發展策略,天水圍便和一般新市鎮一樣,採用以不同階層的住宅區(即私人住宅、居屋及公屋配套)為主的規劃,在土地規劃上除了商場之外,商業及酒店用地佔「天水圍分區計劃大綱圖」少於百分之一的土地,絕少有帶來就業機會的寫字樓及工廠用地的設計。遇上回歸後經濟衰退,便令天水圍變成今天的沒有工作機會的社區。
前幾天與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聊天,他表示想把公司搬去人工及租金較便宜的天水圍。我告訴他:對不起,天水圍基本上幾乎沒有辦公室樓宇供應。朋友驚訝之餘,搖搖頭說: 這就是天水圍的規劃?
看看其他城市,無論是國內二三線城市出國招商、或台中市來港找投資,踏出國門,為落後社區招商引資,創造就業,一直是政府的責任。新界西北位於香港深圳交匯,地利盡見。考慮到邊境土地的可開發性、人員和經濟交流的方便和改善、落地香港在體制上的優勢、人民幣的升值和深圳上海工資上升等國內成本因素,這些都增加了天水圍、屯門、上水等新界東北和西北社區的競爭力,即是對大陸和對國外企業的吸引力,對內便是提供就業、改善經濟的機會。
對國內超大型上市企業而言,立足高地價的中環是一件小事,他們大多把總部設於維港兩旁。但對於數十萬家中大型國內民企和國內上市企業而言,他們仍然希望在香港以較低成本立足,享受香港可以提供的一些優勢。政府不應以「自由放任」作藉口,不以特殊條件去招商引資、創造就業機會。
區域性綜合規劃
香港的城市規劃、土地開發制度和城市規劃委員會等諮詢機構,一直是傾向官員、傾向賣地收益和傾向地產商有餘,民意代表性、認受性和科學性不足。西九、中環填海等都是胡亂規劃的禍。而天水圍的眾多悲劇,更是最令人痛心的規劃制度失效的例子。  我主張的區域性綜合規劃,是針對新界西北、東北區等特定區域,成立跨部門規劃隊伍,以提供就業、支持區內企業經營重整、活化當地經濟、吸引外來投資等為目標,制訂跨部門的公共基建投資、吸引投資政策,重新規劃土地利用,研究減低租金成本和增強競爭力為目標,吸引國內外和香港企業在天水圍、屯門等地開設公司或設廠。類似的以吸引投資和促進就業的區域性綜合規劃,或城區更新的規劃,例子不少:上海已經規劃在二○一○年促進臨江、松江、嘉定等原本較落後地區的經濟及城鎮發展;台灣兩大黨都以促進中南部地區的落後經濟作為二○○八年總統大選的主題;馬來西亞在十月推出三百億及提供五十六萬職位以促進落後的東海岸走廊區的區域經濟規劃,及吉隆坡早已推出吸引科技外資的減免稅收區;新加坡則提供各種配套協助經濟。
香港政府,是時候動手了吧?

公共專業聯盟策略委員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