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 January 27th, 2011 |

《明報》以私人醫保維持 醫療系統可持續性?

規管私人醫療保險市場和產業以保障消費者及病人權益,似乎不是一項具爭議的政策目標。可爭議的是把私人醫保作為政策工具,透過公帑資助購買醫保,以提升醫療系統長遠的可持續性。要維持可持續性,除引入更多資金外,私人醫保同時必須能控制成本和提升醫療質素,否則,那令公營系統「爆煲」的「醫療通脹」同樣會令私營系統「爆煲」。政府對私人醫保控制成本和提升質素的信心是過於樂觀。

像香港一樣,澳洲在1998 年推行政策,提供30%的保費資助鼓勵市民購買私人醫保,希望以此減輕公營系統的負擔和控制醫療開支。然而,即使澳洲的私人醫保已受嚴格監管,而保費調整也需政府批核,保費增幅在政策實施以來仍遠高於通脹。

根據官方數字,2002 至2009 年間,保費每年平均增幅為6%。同時,澳洲整體醫療開支也隨着投保人數上升而增加。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5 年的數據,澳洲整體醫療開支的增幅高於其他發達國家。

澳洲專家:澳洲私人醫保令系統更沒效率

澳洲Monash University 醫療經濟中心副主任Leonie Segal 認為澳洲的私人醫保政策不單沒有令醫療系統更有效率,相反,它令系統更沒有效率。他主張徹底修改政策,並將保費津貼投放在公營系統內。

其實,澳洲的經驗並不單一。它只是再次印證以下的觀察:

1、較依賴私人保險融資的醫療系統的開支通常都較高,但卻沒有證據顯示較高的開支能提升社會的健康水平;

2、將私人保險限制於次要位置的醫療系統較能控制成本。

市場力量未能在保險市場有效運作

私人保險是較昂貴的融資方法的重要原因,並非是普遍認知中的道德風險問題(moral hazard)——即病人∕醫護人員過度使用∕提供非必要醫療服務的問題。所有形式的醫療保險,不論是私營或公營(以稅收為基礎或社會保險),只要是第三者付費的制度,都有道德風險問題。私人保險較昂貴主要是因為它缺乏控制成本的措施和能力。由於政府控制公營系統的單一資金來源,相對於私人保險系統,公營系統對醫療服務提供者擁有較高議價能力,因此它較有能力控制成本及質素。公營系統可以使用的成本控制措施,例如總額預算和價格控制,在私人保險業界中並不存在。

經常有評論指市場競爭可降低成本和保費,但事實上市場力量卻未能在保險市場有效運作。由於資訊不對稱,公眾很難適當比較不同保險產品的好壞、不同保險公司的表現,以及不同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質素。同時,轉投其他保險產品或公司的交易費用又可能很高,市民可能沒有選擇不同產品和公司的空間。再者,由於保險公司對醫療服務提供者在價格及服務質素上缺乏議價能力,保險公司也可能無法以降低保費為競爭手段。

另一令私人保險成為昂貴的融資方法的原因,是高昂的營運成本。這成本可能削弱保險公司以降低保費為競爭手段的能力。保險公司的營運成本包括市場推廣、索償、仲裁、與服務提供者制訂合約等。

要注意的是,這些開支與市民的健康完全無關,並且大部分在公營部門並不存在。

根據OECD 的研究,美國保險公司的行政費用為11.7% , 但美國的公營醫療計劃Medicare 和Medicaid 的行政費用則分別只為3.6%及6.8%。同樣,澳洲公營醫療系統的行政費用為3.7%,而私人保險的則平均為11.1%。其他OECD 國家的保險公司的行政費用都大致相同:荷蘭(10.4%),加拿大(13.2% ) , 愛爾蘭(9.7% ) , 德國(14%)。這些數字不一定顯示保險業界管理不善,它只揭示業界降低營運開支的空間不大,而依賴私人保險融資的醫療系統的開支亦因而必然偏高。

踏實認清私人醫保市場利弊至為重要

就着澳洲的經驗,OECD 的研究總結是:「澳洲保險公司沒有切實地控制成本。它們似乎只有有限的措施和誘因去推動成本效益高的醫療服務。」我們或可辯稱澳洲的經驗未必適用於香港,但我們不能迴避OECD 另一研究總結: 「踏實地認清私人醫保市場的利弊至為重要,例如,要有效控制醫療系統的開支往往是透過其他措施,而非擴大私人醫保的角色。」

政府有需要說服公眾,它所建議的醫保計劃獨備能力,可免蹈私人醫保在其他國家所造成的流弊。作者是醫療政策論壇召集人

高德禮(George Cautherley)

標籤:,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