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 July 2nd, 2009 |

2009-07-02刊載於《信報》時事評論
特首委任的「經濟機遇委員會」宣布「就推動六項優勢產業的建議措施」。若如特首所言,作為香港「把握新的機遇,並以新的思維、決心和果斷的執行的能力,為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的藍圖,應能吸引港人注意,甚至成為投資者的明燈、學生選科的重要考慮因素;然而,公眾反應並不熱烈,這是否反映了這些措施的價值?
特 首在上周六的《香港家書》中再重申,香港與內地融合,「創造了新機遇,令香港知識型經濟可以找到新服務對象」(雖然很多人認為香港根本未發展出健康的知識 型經濟體系),而現今危機當前,各界「感覺到迫切性,故容易聚焦討論,形成共識」(恐怕多數港人未感覺到),剩下是資源和政策問題,以土地、財政及稅務優 惠提供。可惜,這些美言未能感動港人,實情是因為這些建議乏善可陳,而且大多是力度不足、缺乏信心。
缺乏遠見 怎闖新天
首先,政府定出六項優勢產業,其實選項相比政策較不重要,反正「文化及創意產業」和「創新科技」覆蓋甚廣,加上「教育服務」、「醫療服務」、「檢測和認證」、「環保產業」,已經是很足夠的開始,魔鬼仍是在於政策的細節。
在 「教育服務」的即時措施,主要是政府提供市區土地,支援辦學團體自資辦專上及高等教育課程;但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撥出的土地比現時本地一些資源較佳的中學 更小,不足以吸引國際級大學來港。另外政府會「研究在現有國際學校系統外,是否需要設立以內地課程授課、能銜接內地教育制度的學校模式」,教育界人士認為 內地學生來港多為向外國升學,不是為了回國內,這與「方便內地人才留港工作」政策目標的關係何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於 「檢測和認證」方面的即時措施,有成立「香港檢測和認證局」,和「配合新法例,把更多食物測試工作外判、鼓勵中藥業界定期為其產品進行基本測試,以監控其 產品的品質」,卻未能指出其他重要的檢測認證範圍和商機,把對象從產品延伸至軟件和服務,並為國際性的高新科技產業提供服務,例如在無線科技、網絡安全及 審計等。
在 「環保產業」的即時措施主要是邀請非牟利機構,在環保園推行收集及處理可循環再造物料的回收試驗計劃,但業界人士已指出撥地雷聲大雨點小,加上非牟利機構 缺乏經驗,恐怕計劃本身也不能持續;而提到「政府應帶頭把香港建立為綠色優質城市」,在立法規管和政府帶頭擴大環保採購方面,也未有足夠具體的措施。而發 展「醫療服務」的即時措施,具體的亦只有「預留適當土地,供有興趣營辦私營醫療服務的機構競投」而已。
人才與政策是基本
至於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即時措施,包括改裝或重建工廠大廈,但看清楚仍只在「提供更多可用樓面及土地」階段而已;加強新一代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鑑賞力,問題是怎樣?多搞些大型創意產業活動和「區內盛事」,當真便可以「加強香港創意之都的地位」?
最 令人失望的,必定是「創新科技」。「積極研究提供財務或政策誘因,鼓勵私營機構增加科研的投資」是老生常談,再作研究,還是即時措施?發展科學園第三期, 還要「探討可行性」,這算什麼即時措施?再為五所研發中心提供更多資源,倒不如檢討其研發及管理機制。反而,簡單明顯可行的,如向私營機構提供額外的稅 務?勵,和業界一直向創新科技處和科學園公司要求改變土地使用政策,以便興建供應不足的互聯網數據中心,為何卻不肯接納?
基 本問題不面對,什麼措施也沒用。六大優勢產業的基本問題,一是人才何處,二是產業發展政策何在。經機會的建議措施,所謂「即時」的極為零碎,「中期」用的 字眼多是「探討」、「檢討」、「促進」等,講多做少,卻完全沒有定下任何可交付成果和目標,就像考試永遠不用計分,難道真的是「不是求分數」?可惜,如是 者肯定不構成任何具體的產業發展政策,也注定沒有可觀成果。
長期研究必有所成
政 府要懂得產業不易,官員也常說自己不懂,其實這也不是問題。政府只須在選定目標產業後,保證自己的恒心和力度。例如,當年美國發展汽車業要建造大量公路, 發展科技產業也靠花了很多的錢發展國防和太空科技,現在奧巴馬總統要搞綠色產業,也寧手重莫手輕。不要忘記,這投資已為產業製造就業,本身就是人才的至佳 訓練營。
港府要找到發展產業方程式不難,只要向符合公眾利益的方向作大量和長期投資,加上長期研究支援政策微調,就必有所成。若慣性不為,怎會有成果?
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